在北京市平谷区的普贤屯村红海优配,坐落着一眼已有600余年历史的古井。这个村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它名为姚家庄,因村内绝大多数住户姓姚。后来,为了纪念普贤菩萨庙的建成,村名更改为普贤屯。原先,普贤屯村隶属于河北省的三河县,但在1958年以后,村庄被划入了北京市,隶属平谷区东高村镇。
这眼古井因其四季常满,并且水从井口溢出,便得名“满井”。它与东部的长流泉眼——“大泉”一同被称为“神仙眼”。据说,这里曾栖息着一只金鸽子,传说它能庇护普贤屯的福祉。如今,村民们为了纪念这一历史遗迹,已立碑并将其周围开发为“满井公园”。
普贤屯村的东部,曾经有一条溪流穿村而过,并且在“坝坎”下形成了一池清澈的活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月亮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水源,包括“满井”和“大泉”,自1985年以后逐渐干涸,村里原本清澈见底的水域,如今已成为历史的回响。
每次站在“满井”旁,都会让人不禁想起初中时读过的一篇课文——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文中他描绘了北京满井的美丽景色:“此时冰面刚解,湖水泛起粼粼波纹,清澈见底,宛如镜面一般,阳光照射下,犹如刚从匣中取出的寒光。”这些细腻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那时满井的清澈与宁静。
展开剩余68%虽然袁宏道所写的“满井”并非指的普贤屯村的这口古井,但明代有不少文人也写过与北京满井相关的诗篇。例如黄儒炳在《游满井》中写道:“秋日的郊野,云雾笼罩,泉水从古至今源源不断地涌出。”林尧俞在《满井》一诗中也描写了水域的美丽:“池塘水草丰盈,林影映照在湖面上红海优配,鸟巢静静矗立其中。”这些诗句无一不体现出对北京这片古老水域的赞美。
普贤屯村中的普贤庙早已不复存在,遗址据说位于村中路长坡东边的高台上,现如今该地已建立了五道庙。五道庙面向北街口,庙体呈一间结构,中央竖立着一堵隔断墙。南边是五道庙,墙上绘有五道阎王、雷公、闪婆等神像,前方摆放着泥塑香炉;北边是菩萨庙,供奉着观音菩萨的坐像,两侧是善财童子和龙女的立像。
此外,村南部还有一座老爷庙,庙坐北朝南,面阔一间,庙前有一片小院。庙前立有道砖影壁,庙内北墙上画有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历史人物的坐像,两侧的墙壁上还有相关的壁画。庙内供奉着三个石香炉,整齐地摆放在三尊坐像前。可惜的是,这些庙宇在1956年被拆毁,庙中的石砖和木材被用来建造初级社的饲养棚。
然而,时光流转,2014年5月22日,普贤屯村的原小学校院内发现了一块古老的石碑。这块碑被平谷区文物局的专家以及著名雕塑家高文保老先生鉴定为明朝永乐十七年所立,碑文与普贤寺的修建有关。碑身是汉白玉制成,长方形,高78厘米,宽45厘米。碑文写有《普贤寺》四字,落款显示这是由大明永乐十七年,蓟州顺天府平谷县的杨立民、谢家军和姚福来等人所立。碑文雕刻工整,字体清晰,展现了古人对普贤寺的崇敬与纪念。
此外,姚姓先人在清雍正年间曾中武举人,其后人曾在普贤屯后街设立上马石和马道,尊先人遗志,姚姓的后代还在“北场院”设立了私塾,免费教授姚姓孩童读书识字。这一传统,至今仍是普贤屯村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近年来,平谷区正在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努力将山水脉络与自然景观融入城市生活,正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所提到的目标:“让城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居民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普贤屯村正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展现着乡村振兴的无限潜力。
文:李立民
资料:《三河县志》红海优配
发布于:天津市杨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